近年来,绍兴市越城区教育系统通过教育宣传、示范先行、机制创新等方式,由点到面打造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全域化覆盖、全员化参与、生活化延伸。
一、教育宣传高质量,打造垃圾分类“专业链”
一是对标对表、一体推进,明确责任抓落实。该区制定出台《越城区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教育系统垃圾分类“三定四员”工作体系,学校(单位)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定人、定岗、定责,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联络员、工作人员多级联动,按岗位要求压实人员责任。同时,合理修订学校年度考核细则,规范垃圾清运,压实学校责任,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选齐配足、渗透融合,阵地课程夯基础。加强教育宣教有形阵地建设,校园垃圾分类集置点定点建设,垃圾分类宣教点定点设置,公共区域、办公区域分类设施配备到位,餐厅、会议室、茶水间分类设施齐全,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运,每层教室楼道均配有易腐垃圾桶。聚焦课堂教学常态化渗透融合,如在卫生保健、思辨表达、影视欣赏、书法等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垃圾分类、“无废城市”等内容渗透融入其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集体教育时间,开展学生垃圾分类专题知识宣讲,不断培养学生绿色生态意识。
三是部门协同、家校联动,教育实践重实效。联合区无废办、区生态环保分局,举办全区首届全域“无废城市”环保创意设计大赛,征集优秀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500余件,并在市文化馆展出;组织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环保歌谣”传唱活动、中小学“浙江百校生活垃圾分类环保知识竞答”活动。鼓励学生小手拉大手,争做垃圾分类宣传员、监督员,将在学校习得知识传递给家长,并督促监督家长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同时组建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垃圾分类宣讲队,以“听到、看到、讲到”等形式深入社区宣传,以教育促动学生、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学校牵动社会。
二、示范先行高标准,打造垃圾分类“精品链”
一是典型引领,稳步推进示范学校创建。以创建绍兴市“无废学校”为抓手,推动学校有序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22年底,已有31所学校成功完成创建,为区属学校树立学习典范。联合区无废办开展垃圾分类教育教学试点,由区无废办提供成熟课程,安排专业人员,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无废课堂”,全面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低碳环保、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和理念,目前“无废课堂”已在北海小学教育集团等12所学校开课。
二是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可再生资源回收。联合区商务局,根据可再生资源回收点布局,选取塔山小学教育集团等20余所学校,试点开展学校可再生资源回收,在校内设置可回收暂存点,临时存放校内产生的可回收物,并通过浙里办“越回收”服务端,实现可回收物点对点应收尽收。区商务局根据学生可回收资源投放量和准确率,发放相应积分,置换垃圾分类文创产品。
三是由点及面,按步推进区域扩点提质。制定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计划表,结合学校城乡教共体建设,实现学校垃圾分类网格化划片管理。从2015年起,依托“核心校+成员校”模式,构建垃圾分类网格管理体系,从城区到乡镇、从中心校到完小按步推进,实现区域学校全覆盖。发挥网格核心校示范、指导、监督作用,以网格整体提升促进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三、机制创新高能效,打造垃圾分类“共治链”
一是落实投放追踪机制,确保责任可追溯。自2021年起,创新实施垃圾分类投放追踪机制,统一定制并下发一批垃圾桶套袋标签,班级或办公室在垃圾袋上贴上相应标签后方可在集中投放点进行垃圾投放。学校垃圾分类监督小组常态化开展投放正确率检查,错误率较高的根据标签直接反映到相应班级的竞赛考核中,相关做法获省级通报表扬。
二是健全督查整改机制,确保问题全整改。建立区、校、班三级督查队伍,教体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已完成市垃圾分类荣誉创建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组建区级垃圾分类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下属学校开展实地督查并进行问题通报,各校在一周之内完成通报问题整改,并将结果反馈督察组。目前,已开展全区巡查3轮次,发现并通报问题37处,均已完成整改。
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确保引导正导向。以“五好学生”评定为抓手,将学生垃圾分类责任履行情况作为评定依据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以“优秀班级”评比为契机,表彰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表现优异的班集体。以“文明办公室”评比为举措,结合学校党组织和工会活动,提高教师垃圾分类正确率,切实做好教师办公室垃圾分类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