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深化党建“四个融合”行动,探索“支部建在学科上”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实践“坚持一个原则、理顺两大关系、依靠三个主体、实现四个融合”的“1234”工作法,推动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学术组织发展双强。“1”是坚持一个原则,党建引领事业发展;“2”是理顺学科与支部的关系、学科带头人与支部书记的关系,打破党建与业务之间的壁垒;“3”是依靠学科党支部、支部班子、教师党员三个主体,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4”是实现支部设置与学科建制、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党员教育与教师成长、红色文化与学术文化等四个相融,促进基层组织提质增效。
一、支部设置与学科建制同部署,激发两个组织活力
浙江农林大学坚持教师岗位聘任与基层党组织换届同谋划、同部署,实行党支部书记和学科专业负责人岗位一体设置、人员一体聘任、业绩一体考评。在岗位设置上,要求是党员的学科专业负责人一律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年终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中,将学科建设实绩作为重要观测指标。着眼从体制机制上破题,强化党支部书记事权,明确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优、干部考察等必须征求支部书记意见。目前,学校实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5个学科党支部获教育部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等荣誉。
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促进,实现两个组织双强
该校实行“支部领办、党员带头,学科支撑、专业实施、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评,实现党建和业务的联动推进、良性互促。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召开学科专业重要会议确定工作重点,召开支部会议组织党员骨干带头认领学科发展难题、领衔攻关科研项目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是学校“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工作模式试点支部,从1999年至今一直坚持把支部建在学科上,支部涌现出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劳动模范等一批党员典型,也培养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等一批业务模范,获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相融共促、相得益彰。
三、党员骨干与学术骨干共成长,实现两个身份互培
学校坚持党员骨干和学术骨干双向培养,加大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将学科党支部委员纳入学校优秀年轻干部“双百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赴井冈山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高学科党支部班子党务工作水平。在干部选任中,具有基层党务工作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在一轮中层干部集中调整中,新提任干部具有基层党务工作经历的超过50%。强化思想引领,全面推行单周四下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建示范群,推动广大师生在传承红色根脉中接续奋斗。
四、红色文化与学术文化相融合,促进两个文化共享
浙江农林大学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彰显“党建+生态+创业”的特色文化,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科三级文化辐射。以“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为基石,不同学科党支部彰显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把党的先进文化与学科学术文化有机融合,创建了农耕文化、木文化、茶文化等系列学术文化品牌,形成了农田网状党建体系、生态成绩报告单等一批省级基层党建品牌。在红色文化引领下,学科教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专业特长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形成了“一根科技竹,开辟农民致富路;一亩万元山,强林富民奔小康;一群特派员,精准扶贫攻难关”的精准扶贫模式和“一个二级党组织对接一个乡镇、一个党支部对接一个村”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服务模式,学校连续14次获得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