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杭州市临平区成立“弘临”思政学院,探索打造思政教育优质载体。一年多来,该区积极探索弘临思政学院的深度发展,获杭州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十佳案例”,入选教育部思政建设共建单位。
一、“顶层设计+机制配套”,构建思政品牌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该区采取统一架构、分步推进的策略推进学院建设,由临平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多部门协同配合,设立“一办六组八校”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临平区“弘临”思政学院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维联动”工作格局。
2.建构落实机制。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探索形成优秀实践经验和运行机制,逐步向全区56所中小学推广。健全完善学院建设工作督导评价机制,把学院建设纳入对全区各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年度考核,与校长、书记考核接轨。同步构建“弘临”少年、课程、优课、名师等一系列评优办法,打造具有临平标识度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3.明确建设目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弘临”少年250名,开发“弘临”系列思政课程50门,开设“弘临”思政优课100节,打造“弘临”思政名师10名,建立“弘临”思政名师工作室10个、“弘临”思政学院(基地)15个。
二、“高校引航+自主研发”,拓展思政教育资源
1.嫁接高校资源。围绕思政教育发展咨询、师资培养、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科研引领等五大领域,与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全面合作,共建“弘临”思政学院建设学术指导委员会。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由院长领衔的10人专家组,对临平区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开展全程指导与研究。
2.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358”工作机制,即建立三个库、完善五育地图、落实八所试点学校。“三库”分别是由高校教授、地方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致力于红色教育的热心家长等组成的“专家库”,区校两级研发的思政精品课程库,以及区校两级充实完善的课堂教学资源与经验成果的资源库,三个库每学年更新一次。
3.强化阵地建设。将临平博物馆、玉架山遗址公园等教育阵地及研学基地、儿童之家等进行整合,着力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五育体验地图”。启动第一批面向全学段的8所试点学校建设,鼓励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发课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三、“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丰润思政教育内涵
1.注重课题引领。组建课程项目组,紧扣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确立思政教育课题《临平区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内涵、特征及教育路径研究》,分三个学段启动临平特色思政课程研发,推动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
2.注重校本研修。指导学校广泛开展校本思政课程实践探索,获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课例1个,获市级以上优质课2节、课程7门、课题3项。8所试点学校以“忆·往昔、看·今朝、向·未来”为主方向,在校本思政课程开发中有机融入宋韵文化、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元素,打造“十大‘弘临’思政精品课程”。
3.注重师资培养。全面实施“大思政”教师培养计划,开设思政教师行政班、高研班、普培班,培训专业教师300余人次。根据试点先行、全员推进原则,组织引导广大教师深度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将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四、“线上启迪+线下体验”,创新思政学教方式
1.开好四类大课。充分利用各项社会资源,开设分别面向党员教师、团员师生、少先队员、家长的“党员微党课”“团员青年说”“弘临少年说”“弘临家家说”四类社会大课,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截至目前,已录制“新民学会成立、李大钊英勇就义”等系列微课30余节、制作微视频40余个,1人获评全省基层理论宣讲成绩突出个人。组织师生参加市微党课大赛获市一等奖1人、三等奖3人。
2.上好开学第一课。2022年起,邀请奥运冠军、抗战老兵、非遗传承人等,以“忆往昔、看今朝、向未来”为教育单元,直播《弘正道临未来》新春第一课,观看量超40万。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杭州网、天目新闻等中央、地方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3.用好云上课堂。充分利用当地新宇村、双桥村、鸭兰村等红色研学路线及“何思敬”故居、超山风景名胜区、“爷爷的水稻田”等省级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采用线上VR、云上课堂等形式,融入“看学说演”等元素,多路径开展思政教育系列行动,立体化提升课程影响力和辐射面。将线上“红色课堂”与线下“实践探究”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实现思政小课与社会大课双向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