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州市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倡导全民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着力文化建设引领、技能培训提升和服务群众导向,全面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终身教育“桥头堡”。
着力文化建设引领,打造终身教育品牌
一是打造衢州有礼教育品牌。发布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向心力。开展践行“八个一”有礼教育活动,以点带面,辐射覆盖全市民众近5万人,以终身学习之风助掀文明有礼之风,并深入挖掘本地民俗特色、乡域风情、传统文化等元素,打造了“常山喝彩”“廉韵文化”“宋词之河”“江山村歌”等一批独具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
二是建立衢州乡村振兴讲堂。制定《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标准》《3A乡村振兴讲堂评选标准》《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强化乡村振兴讲堂基层党建引领、带动群众共富能力,评选出示范乡村振兴综合体12个、3A乡村振兴讲堂120个、市级实训基地90个。目前,乡村振兴讲堂教育培训已覆盖全市7.8万名农村党员、140多万名普通群众。
三是深化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联动四省边际5所高职院校、4家人社部门及40余家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品牌效应,建成600余人的联盟培训师资库,评选出30名金牌讲师,年职业培训量达4万人次以上。其中,“衢州月嫂”等品牌培训已在上饶、广丰、武夷山等地推广落地,培训“衢州月嫂”广丰学员300余人,“衢职培训”经验与案例在联盟成员单位的社会培训工作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着力技能培训提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创新社区教育培训平台。围绕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推进社区教育进村文化礼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青少年校外、老年、家庭等教育培训。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296个,覆盖率达100%。共开办讲堂1500多个,组建各类师资2800余人,编印教材11个大类1200余种。学分银行开户总数23437人,非学历教育成果数124201,总学时达1129126。
二是发挥共富学院牵引作用。对标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目标,成立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推进“新蓝领、新农人、新工匠”培养培育工作,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7期,培训学员10249人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乡村产业经营、乡村管理服务、农民就业技能、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等各类培训60余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民共富推动机”项目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三是挖潜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发挥职业院校自身师资和场地优势,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和产业园区的对接,梳理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改需求,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深入推广红五环“五共”模式、仙鹤“双进双融”模式,成立“金蓝领技术协作创新团队”,为多家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数百项,助推产教深入融合、校企一体融合创新发展。
着力服务群众导向,丰富社区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优化老年教育常规课程。发挥衢州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衢州老年开放大学师资引领优势,在全市开设功夫扇、太极拳、书法等60多门示范课程,受益老年人群10万余人。组建“夕阳红”“形体学”“乐器学”等教育服务团队,创建县级农民文联,建立“老年大学公益讲师人才库”,推进老年教育资源集聚。
二是融合线上线下培训模式。以“互联网+”为抓手,依托“浙江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和“衢州市民终身学习在线”,搭建终身教育线上超市。以“网络互动+线下辅导”为主要模式,建立虚拟社区学校——“乡村空中学堂”,受益群众已达20多万。
三是扶助银龄跨越数字鸿沟。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围绕所遇到的应用场景,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能技术中遇见的实际问题和突出困难,通过邀请行业专家等方式开展专题培训,编制发放老年人智能机使用指南,帮助老年人在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掌上金融、手机购物等领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技能。截至目前,全年已累计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1095场,辐射55831人次。